水泥地面起砂与起皮是地面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通病, 会严重影响到工程的观感质量和使用效果, 降低工程的使用寿命, 应引起高度重视。下面就这两种质量通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预防措施。
一、水泥地面起砂
1. 原因分析
(1) 水泥地面施工时使用了强度等级较低甚至不合格或存放时间过久已出现受潮结块的水泥。
(2) 施工中使用含泥量过大 (超过5%) 等不合格砂, 或使用土砂、红砂或细砂。
(3) 采用水灰比过大的流动性砂浆, 且面层砂浆过厚, 水泥到初凝期砂浆仍不收水, 到终凝期地面仍不能结硬, 大幅度降低了砂浆的强度。
(4) 水泥砂浆搅拌后现场存放时间过长, 初凝时尚未摊铺使用, 甚至有的砂浆已出现结硬后再加水搅拌使用。
(5) 施工时基层未进行浇水湿润或湿润不透、砂浆厚度太薄、基层不平整, 使摊铺的砂浆厚薄不均, 这些原因都会造成较薄处的砂浆迅速失水, 导致砂浆尚未抹压密实便收水干燥 (俗称“急干”) , 从而影响砂浆结硬, 特别是在干燥的春秋季节更易出现这类问题。
(6) 水泥地面在秋冬交替时施工未注意覆盖, 使其在未达到砂浆临界强度前受冻, 冻结层的体积膨胀, 破坏了其内部的粘结力, 造成砂浆产生不可逆的强度损失;解冻后, 一经使用便会出现起砂现象。
(7) 某些工程, 如住宅、车间等室内工程因急于交工, 在冬期进行地面施工。施工时, 在室内采用焦炭或无烟煤生火保温, 未采取排烟措施, 导致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充满室内, 接触正在硬化过程中的水泥, 与水泥水化生成的氢氧化钙进行反应, 生成一种能溶于水的物质。该物质能阻碍砂浆或混凝土内水化作用的正常进行, 显著降低水泥的强度, 影响地面的耐磨性。
(8) 地面完成后未及时跟进养护或养护时间过短、养护方法不当等都会导致地面起砂, 如地面未完全终凝结硬便覆盖浇水, 使面层水泥因受水浸泡松散脱落。
(9) 地面施工后, 在尚未达到上人负重的强度时便上人走动、堆放物品;车间、路面、广场地面在养护期间便上车辆通行, 使地面结构遭受扰动, 使砂浆微结构受到破坏。
2. 预防措施
(1) 水泥地面所用水泥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32.5级, 应优先使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大面积的水泥地面施工前须对水泥原材料进行安定性试验, 严禁使用存放时间过长或已受潮结块的水泥。
(2) 水泥地面应选用含泥量不大于3%的中砂, 使用前应先过筛。严禁使用土砂、红砂或含泥量过大的砂子, 如使用细砂时应先进行配合比设计。
(3) 水泥地面施工时, 宜采用体积比不高于1∶2.5 (水泥∶砂子) 水泥砂浆。严格控制水灰比, 使砂浆的稠度控制在35 mm以内, 严禁使用流动性砂浆;砂浆应随用随拌, 杜绝将已初凝结硬的砂浆加水拌和后再用。
(4) 水泥地面施工前, 要认真清理基层, 并洒水湿润, 然后做扫浆处理。扫浆时应在潮湿的基层上均匀撒一层干水泥面, 待干水泥面自然吸透水后, 用扫帚扫均匀;不得随撒随扫, 避免干水泥面出现假凝现象;扫浆后的基层上不得有积水现象。
(5) 水泥地面的基层应平整, 其质量标准应符合找平层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
(6) 对道路、广场、车间的大面积水泥地面, 地面面层应同混凝土基层 (结构层) 同时施工, 随浇筑随抹。但在面层抹压, 表面撒1∶1 (水泥∶细砂) 干砂浆时不得过厚, 更不得撒干水泥面代替;撒完干砂浆后应待其自然吸水湿透, 用木抹子用力揉搓使其与基层混成一体。
(7) 水泥地面冬期施工时, 应注意保温, 避免在临界强度前受冻;施工时, 在室内封闭取暖应尽量使用暖气或电暖, 当采用火炉取暖时应采取排烟措施。
(8) 水泥地面施工前应做好充分的养护准备, 选派责任心强的养护人员;地面施工后应及时覆盖, 施工完成24 h后先对覆盖物进行喷水湿润保湿, 以后每d喷水至少2次, 喷水时间不少于14 d, 覆盖时间不少于28 d。
(9) 水泥地面施工后应注意保护, 未达到上人强度时应严禁上人走动或堆放物品;室外地面、广场和车间等大型地面施工后28d内严禁汽车通行或在其上推车运输材料。
二、水泥地面起皮
1. 原因分析
(1) 做地面压光时操作人员为图省力, 在地面面层上撒干水泥面或刮抹水泥膏, 或在做面层时因基层不平使摊铺的面层砂浆厚薄不均, 薄的地方收水快, 造成压光困难;因掌握火候不准造成压光困难, 在面层上加素水泥浆压光。以上做法都会使面层上覆盖一层素水泥浆, 素水泥浆的强度高、收缩量大、与基层结合不好, 在养护条件差的情况下, 地面在完工后不久就会出现龟裂纹, 养护较好的也会在使用后受温度影响面层逐渐出现龟裂, 这些被龟裂纹分割的小块会逐渐脱落形成脱皮现象。
(2) 水泥地面施工时砂浆配合比大, 地面经揉搓提浆抹压, 使面层形成富水泥浆层, 同样会出现如上所述的龟裂纹。特别是路面、广场等露天地面受温差变化较大或极端天气的影响 (如暴晒后突然遭到雨淋、冬天雨雪后降温受冻等) , 也会使地面出现龟裂而脱皮。
2. 预防措施
(1) 施工时应严格按操作规程和技术交底的要求进行操作, 严禁在地面面层上用刮抹水泥膏或撒纯水泥面的方式抹平压光。 (2) 施工中严格控制砂浆配合比, 一般地面砂浆的配合比不宜超过1∶2.5 (水泥∶砂子) 。 (3) 室外道路、广场及车间、仓库等大型地面宜采用机械压光;道路、广场地面的面层不宜做成光滑面层, 面层收水后宜用扫毛机或鬃刷做成均匀细致的细毛面。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造成水泥地面起砂、起皮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的疏漏和操作人员的违规和随意性所致。因此, 在施工前要加强技术交底和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 强调规程和规范的严肃性;施工中杜绝违规操作, 努力营造施工现场的质量氛围, 加强过程监管和要求。在施工中只有严格的要求才能有规范细致的操作, 只有规范细致的操作才会产出优良.